三年一届,往复轮转;庸常之中,微茫不朽。四平一中2022年高考,穿过大疫未散的阴霾,笼罩万众瞩目的光辉,完美收官。无论“种果子”、“养骆驼”还是“掰苞米”、“卖大米”,我们的朋友圈都接力赓续,山呼万岁。往日时光,不胜荣光;韶华未央,扬帆远航。
2022年9月19日下午,四平市第一高级中学一年一度的新老高三备考经验交流会如期而至,准点启幕。语文学科组当仁不让,率先垂范。本次交流会由语文学科教研组长兼原高三语文组组长王军荣老师主持并分享发言,全体语文组教师齐聚毓德楼,共研新高考。
莅临指导本次交流会的领导有:党委书记、校长苏亚利,副校长纪晓明,督学闫岐,高一年级主任李景志,高二年级主任张洪刚,教务处副主任左玉晶。
疏雨打团荷,疾行处秋风。王军荣组长以“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为题,从四个方面进行了交流汇报。
第一,要学习研究。站在新旧交替的临界点,近两年高考语文面对着许多未知和挑战。备考首务应当厘清新旧,迎难迎新,学习教育改革文件,了解命题导向和原则,巩固学习课程标准和评价体系,沉潜研究,提高核心素养。而一个语文教师的核心素养就是具有强烈的研究意识,能够在教育改革的过程中坚持不懈地进行自我修炼。
第二,在过程安排上,时间节点要合理明确,复习要打好提前量。颠覆经验之谈,今年一轮复习提前了两个月,注重基础,求细求稳,战线甚至拉长至疫情临门。王老师以“捞人”为喻,风趣幽默地诉说着“西西弗斯式的悲哀”。二轮新活,三轮稳妥,伴随着《那些年我们一起刷过的题》被打包集结,语文单科投入很多,产出更多。
第三,有关主要做法,我们除了猛药还有鸡汤,不断挑战、磨炼学生的抗压能力,让他们认识自我、突破自我、提升自我。首先,在备考中落实立德树人、核心素养,着意于锻炼思维品质;其次,团队分工合作,专人专职,增强连续性和责任感,让“内卷”常态化;最后,作文备考建立完整的教学体系,掌握格式特点,定制写作模式,治疗“浅空”和跑题。
第四,盘点、反思应改进之处。王老师表示,新旧交替的背景之下,高考备考眼光应再长远一点,步子应再大一点,创新能力应再强一点。另外,书写训练抓得不够,高一就应早下手,最好是引入到课内,才能见实效。作为四平一中语文学科资深“摆渡人”,王军荣组长精准中肯的发言直击要害、直戳痛点也直撞灵魂。
纪晓明校长对王军荣老师的交流分享做了现场点评,称赞她站位高远,视野宽阔,专业务实,自成一格。据不完全统计,2022年高考语文,单科最高分133分,125分以上共19人。这看似辉煌的背后,是多少语文人默默地付出和无私地奉献。
转型过渡时期,数学仍然是“考家”必争之地,语文却是楚汉争霸的“虎牢关”。多年实践证明,高手PK战,体现在语文,变化较明显,备考很关键。对于2023年语文备考,纪校长给出四点建议:一要坚持研究性学习;二要预先做好详细规划;三要分工合力打造专家;四要预判变化资源共享。
得语文者得天下。语文的天花板不再是突破125、130乃至135,新高考后,语文成绩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惠及苍生是语文。往往有学生拙于表达,一帧帧画面走马观花,漂亮的词语一溜烟飘走……语文语文,只待爆发!
伴随着吉林省新高考政策落地,选课走班制全面实行,语文人就此迎来了“幸福的春天”。教考衔接跟变化,发扬蹈厉报金花。轻装策马青云路,语文从此驭长风。
扫码关注我们
微信号 | 四平市第一高级中学
![]() |
![]() |
![]() |
![]() |
![]() |